7 月 31 日,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赴延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先后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及杨家岭革命旧址,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讲解、互动交流,深入感悟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探访延安革命纪念馆 触摸历史温度
团队首站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序厅巨型浮雕墙以宝塔山、延河水为背景,生动刻画战士扛枪、群众抬担架、妇女纳军鞋等群像,浓缩 1935 年至 1948 年党中央在延安的 13 年历程。队员们驻足凝视、聆听讲解,深刻体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精神力量,在笔记中写下 “延安并非书本铅字而是具象可感、有温度的存在”。
展区内,玻璃展柜中十余本泛黄发脆的马列著作标注 “毛泽东在读马列著作”,书页磨损折痕见证先辈对真理的炽热追寻;一份革命时期的政策文件字迹工整,字里行间体现红色政权 “以民为本” 的治理初心。队员们俯身凝视,透过文物感受先辈钻研理论的执着与为民服务的担当,理解到理论钻研是救亡图存的火炬、政策制定是初心照进现实的实践。
参观结束后,团队与讲解员围绕 “延安精神的时代传承” 展开交流。讲解员表示,青年群体通过补丁被、旧电台等具体文物能真切触动历史,延安精神藏于 “解决群众困难”“做好小事” 中,与当代青年追求的 “实干”“担当” 本质相通;践行延安精神可从走近历史、融入学习生活做起,抗大校训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亦是对当代青春状态的注解。
走进王家坪旧址 感悟先辈风范
当日下午,团队前往王家坪革命旧址。这里曾是 1937 年至 1947 年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拱形门楣 “八路军总司令部住址王家坪” 引队员穿越至战火纷飞的年代。
建于 1943 年的军委礼堂可容纳近千人,1945 年曾在此欢庆抗战胜利。队员们看着古朴座椅与讲台,仿佛目睹先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谋划呼号的场景,感受艰苦环境中坚定的信念与乐观精神。
在伟人旧居,毛泽东 1946 年至 1947 年居住的两孔石窑洞陈设简陋,门前石桌让人忆及他与毛岸英谈话的场景,彰显领袖在艰苦中运筹帷幄的智慧担当;朱德 1941 年至 1945 年居住的三孔窑洞,体现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平易近人;彭德怀旧居见证 1947 年保卫延安的战斗,传递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日本共产党领袖冈野进的旧居,展现中国革命获得的国际支持与国际主义精神。
旧址内的防空洞昏暗简陋,让队员深切体会革命先辈在轰炸中坚守的苦难岁月,更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驻足杨家岭旧址 体悟延安精神伟力
团队随后探访杨家岭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重要驻地,古朴拱形门楣带来庄严肃穆之感。
建成于 1942 年的中央大礼堂采用中西合璧风格,全靠人力建成且未用钢筋水泥,1945 年中共七大在此召开。队员们望着主席台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的横幅,仿佛看到代表们为民族解放共同奋斗的场景,感受先辈在艰苦中为理想奋斗的执着。
在伟人旧居,毛泽东 1938 年至 1943 年居住的 3 孔窑洞,见证他开展大生产运动、撰写《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历程;朱德、刘少奇旧居的简朴陈设,彰显革命先辈为事业呕心沥血的坚韧。
毛泽东曾种过的菜地绿意盎然,让队员想起大生产运动中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场景,理解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为革命胜利奠定的坚实基础。
此次研学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延安精神并非历史符号而是鲜活力量。大家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实地感悟转化为学习与实践的动力,在新时代践行青年担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